工厂实习总结12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厂实习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厂实习总结 篇1光阴似箭,3个月的实习已经接近了尾声,回首这两个月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往事一点一滴从我们的心间流过,这曾使我们感到几许失落、几许感慨,更多的是感到几许兴奋、几许期待;但现在充斥在我心间的是拼搏、奋斗、永争第一的激情。今年我们共有7名大学生在erp实施小组实习,分为三个小组。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正罡的数据从无到有,在即将结束erp实习工作之际,浅谈一下我们大家的体会。毕业了,我们开始走向社会。首先感谢公司给我们这个机会进入这个集体,在公司三个月的实习是我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阶段是我们从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的过渡,是一个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一个好的实习最终使我们受益终生。
实习虽然苦点,累点,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通过实习我们有了收获,有了知识。最终,我们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实习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工作,工作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工作适合我们,以及如何处理复杂而奥妙的社会人际关系。通过实习,我们全面的了解了自己一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设计,补充和调整。
在实习中公司领导对我们非常关心,对我们每个人公司安排了一个三个月实习计划。整个实习过程比较顺利,我们从织造,染色,到定型,复合,对公司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了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在各个车间实习的时候,这里的领导和师傅们都很乐意教我们,在实习中一直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介绍。
我的感受是: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在公司里我们要虚心学习师傅们成功的工作经验,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发现,多分析,多比较,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习的过程中,公司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对我们的实习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比如王总经常给我们开总结会,让我们谈谈某段时间的实习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以及刚走入社会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使我们及时把握自己的实习方向,不断调整我们的实习心态,为顺利完成这个从学生到职员的心理转换和角色转换的一步做了很好的指引。还有于总给我们做的一次关于汽车常识及汽车面料的培训,以及参加部门的技术会议,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工厂实习总结 篇2这是我第一次实习,记得实习的第一天,心中难免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我早早的就来到实习单位门口等待我的队友们。怀揣着一种求知的心态我7点半准时出发去参加这次实习,我对的这次实习的工作从满了热情与好奇。
在实习单位的会议室,赵老师先给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上,有位女同学讲述了她去年实习的体会,让我感触很深。她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也许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不会和最终所收获的成正比,但至少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正确的态度能让我们更准确的面对生活。
这次实习我被分配到一车间,车间的工作比较辛苦,在这周的工作中,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能力,更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态度。无论是什么事情,要想被别人认可,一定要真诚的去对待,要努力的用实际行动来展现自我,而不是对人鼓吹我是如何如何的出色。在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真诚的态度,从而不会让人觉得我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在实质的东西。现在我觉得很多事情真的只有自己亲自去经历了才会明白,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别人说,而自己亲自去体验的机会很少,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因为我坚信,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只有自己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
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还接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见识到的东西,切身体会了广大工人同志在车间辛勤作业的“热闹”场面,深刻认识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工厂、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就是在过程中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对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在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将要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工作的期许。
工厂实习总结 篇3关于三宁化工生产实习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
1、在完成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后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把理论知识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
2、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分析解决一定实际问题。
二、实习教学内容及要求:
1、学生分组以一个工厂为生产实习的主要实习地点,了解产品生产工艺中包括的各个部分的目的和作用,并以整个生产工艺或其中一个或多个部分为实习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其工艺过程。
2、了解当前使用的主要设备及其原理、操作和控制的方法,生产管理情况,主要工艺参数的控制和检测方法。
3、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工厂现存的技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实习了解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业,提高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4、实习期间,学生应严格遵守工厂的一切规章制度,注意不影响生产,不随意触动设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应虚心向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广泛积累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
三、实习单位介绍: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系枝江县化肥厂,始建于1970年。 公司具有年产100万吨总氨、240万吨氮肥、磷肥和复合肥,200万吨硫酸、磷酸、盐酸、甲醇和二甲醚的生产能力,是一家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技术中心为省级技术中心,在低压甲醇、型煤造气、精制磷酸等方面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四、生产实习:
实习项目包括领取安全帽,安排住宿和发放饭卡,听取企业文化宣传和参观三宁公司、三宁新村,参加安全知识讲座并进行安全知识测试,在尿素工段、磷酸浓缩工段和硫酸生产工段学习工艺流程并熟悉装置和管道物流走向等。
尿素工段实习情况 本次实习主要以研究工艺流程为主,尿素生产由于工艺复杂和装置管道繁多,短短几天还不能掌握装置和管道物流走向,只能了解工艺流程。我们小组共有8人。尿素的生产反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氨和二氧化碳生成生产甲铵,第二步是甲铵脱水尿素。反应看似简单生产工艺却很复杂。反应装置分布在80米高的楼层里,设备有数十个。流程图可以简化为五大部分:合成塔、高甲冷 、高洗器、气提塔、吸收装置。本工段所需原料来 ……此处隐藏21542个字……产类型。厂的规模很少,只有10来个左右的工人。
加工厂的大概布局图如下。车床的型号有大、中、小三种,而从它们的摆设和厂的规模上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从下图可以看出,产品的进出口是没有硬性规定,原材料主要是从二车间门口进去,原因是二车间门口刚好正对着正门,汽车进来直接就可以把原材料在车间门口卸货,还有一个原因是,二车间放置着大型的冲床,它几乎是所有产品的第一个工序的加工设备。而产品的出口是在一车间门口还是二车间门口,这主要考虑生产的最终产品究竟是在一车间生产还是二车间生产,因此,两个车间的门口都是产品的出口。
这种布局好吗?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好的方面:布局简单,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很容易被发现,车床的利用率很高,只要近期有订单,车间里平均一天空闲的车床数不超过两台。因为几乎每台车床都是‘多面手’,只要装上不同的模具它可以生产不同工序产品。再者,物流路线挺顺畅。人员之间的沟通很方便(虽然机床运作时声音很大,但影响不大),中间产品可以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注:虽然这不是最佳的流动方向,在下面会有所叙述,但是,这也总比杂乱无章地把中间产品搬来搬去的好),可以减少一定的搬运量。坏的方面:很明显,二车间中几台车床聚在一起不利于中间产品的运输和存放,相反地,应该的车床放得分散一点,均衡一下中间产品的存放量。而一车间呢,在门口的右边靠墙的地方用来放置了一些杂物,使本来可以放置设备的位置利用不了,降低车间空间的利用率。当然,在这里不摆放设备,主要是为了更方便人员的走动。从整个布局来说,设置得不是很理想,这么大面积,中间产品的搬运量却不是最少的,可以说,这种布局对整个厂的生产率是有一定影响。至于影响多少就需要实际的定量分析了(很可惜在实践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从车床的种类上看只有一种,冲床,同时还有其它两种设备:压管设备和电磨。电磨是用来加工简单的模具时用到,加工模具时还会用到人工电镀,然后再把模具固定在空闲的冲床上,就可以生产零部件了。这样就决定了每一台车床都可以生产每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多个工序。而哪一台车床加工哪个一个工序,这又取决于每台车床的承压力,以及每个中间产品所需的冲压力。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冲床,而箭头表示产品的一般加工方向。接下来就分析一下两个车间的物流状况吧!
首先看一下二车间的产品流向吧,眨眼看来,这个方向很不合理。产品的最终出口是二车间的门口,可是,最后一道工序的车床却设在最里面或者中间。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产品在二车间流动的方向是逆时针,而有些却是顺时针。很明显地,这是由于车床摆放不合理所导致的,生产产品方向的一致性是生产效率的基础。它这样一种设置,很明显地,缺乏有序性,会增加下一种产品的准备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摆放可能是为了某一两样种中间产品的存放吧!但是,大家也知道,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仅仅是某几个生产步骤的提高,各个车床生产能力的不均衡必定会影响最终产品生产效率。但是很遗憾的人,没有人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仅仅在某个瓶颈工序上增加工人数(但本身这个车床的工人是不够的)。没有人会探讨为什么这处工序会成为瓶颈,有没有解决方法?有时为了提高车床的利用率,当一台车床闲置了,就开始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也顾不上什么中间产品流动的一致性,更也没有考虑到什么中间产品的搬运量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解决这些问题不值钱,所以它就不能够引起人的足够重视。这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是设备调试人员的技能水平不够,还是车床太旧的原因,总之,这些车床老是出问题,这对车间生产是很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基本就谈不上说什么解决车床之间生产能力的均衡性了。
再来看一下一车间吧!可以看出这里的设备生产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里的车床都是小型的,且从中间产品流动的方向来说,好像很不合理,对吧?都是向里面流动的。对于下面的那一套车床倒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它们生产是以重量比较轻的小零件为主。但是上面那套车床这样摆是不行的,因为它们生产的产品比较重(把一条条空心的铁管压成一定的形状,再把它运到接近门口的那一块空地上,最后把管子焊接起来)。如果可能的话,这两套设备应该对换一下位置。小厂的资金太少了,根本不可能使生产流水线化(除非自己有能力去设计组装,可以说,有这种能力的老板很少),因此尽可能地减少中间产品的搬运量,才能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
还想到一个问题,有时候,有些产品在二车间加工完以后,再搬到一车间中闲暇的车床去加工剩下的工序。这时,你可以想象到,生产的效率是如何了(虽然管理模式真的很“灵活”)。
从图上,可以明白地看出,该厂根本不设仓库的。在靠墙壁的小块地方会放上一些产品的包装物,如包装绳和一些装剩料的大袋子。工具和以前用过的模具就放在一车间的左上角,模具被放在铁架子上,而工具多数就放在一张长桌子里。中间产品就地存放(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一些占据空间比较大的成品一般放在二车间门口的右边那一块地方。可再加工的剩料和不可再加工的剩料存放得不太合理,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同时不可再加工的剩料不及时地被清理掉,存放得太多,占去了不少空间。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能够为这家小厂带来多少效益呢?可能会很小,因为据我了解,该厂的员工都属于比较纯朴的人,不会去偷厂里的剩料,而原料是绝对没有人敢去偷的,因为少了一块铁板是很容易被发现的,然而,剩料卖了折回来的钱也不多吧!偷来也没啥意思。那么,你也许会问,那么,那些放在铁架上的模具或铁块呢?这也不用担心,因为工人做多长时间,厂长几乎就呆多长时间。
我对这个厂的部局有个想法,把中间那一堵墙打通,车床和其它要用到电的设备都靠墙去,把加工接近程度最强的车床放在一起,车床型号由大到小按逆时针方向摆放,同时车床之间的间隔尽可能的均衡。中间划出一定面积来放置可再可加工的剩料,一些以前用过的模具,和平时使用的工具等等。出口定为原一车间的门口,进口定为原二车间的门口。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最频繁生产最后一个工序的车床应尽可能地靠近原一车间的门口,相反地,最频生产第一个工序的车床应尽可能地靠近原二车间的门口。
在产品的营销方面做得不是很理想,这样导致了生产的不均衡,订单在不同的月份变化很大。生产不均衡引起资源浪费很多,以沉没成本为主,如车床的利用率低,也有变动成本,如工人的工资和一些原材料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说,产品营销做得不好,也与生产管理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如,为了节省开支,上一年没有用完的原材料,下一年继续使用,或者购买一些廉价的原材料,而质量差的原料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注:这只是产品档次提高的基础,要提高产品的档次,必需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生产率的低下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不了,而中国的市场规则是,只有产品价格足够地低才能生存。哪怕你对国内厂家这种不道德的价格战,再怎么鄙视也得遵循,至少也得取个中庸的价格。
这一次实践,使我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以及工人的辛苦,天天都干着既单调又辛苦的活,他们的干活动力是什么,是家庭,老幼的要吃饭,幼的还要读书,开支大是不用说的,如果家里的孩子不懂事,花费特别大,那更不用说的了。
文档为doc格式